当一个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一个家庭往往随着崩溃,在人们的心中,自闭症就等于终身残障。真的是这样吗?
“莫悲观、别大意、要帮助”,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与行为发育中心主任邹小兵在今年的世界自闭日上发出了特别的声音。他告诉家长们,随着“谱系”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轻型自闭症(大约50%)被诊断,这些孩子的未来远不想过去认为的那么悲观,相反,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即使是所谓的低功能自闭症,也可能在及时发现和科学干预下,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
五不原则,早期发现自闭症
“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无需过度悲观,也一定不可大意。”邹小兵主任表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未来结果更好。家长如何早期发现孩子的“不对劲”?邹小兵主任提出了“五不”原则,1-3岁孩子如果出现以下五不现象,应前往就医。
不(少)看:不看人,尤其是面对面的眼睛对视
不(少)应:叫名不应,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
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
不(少)说:语言出现延迟,尤其是对话型的语言能力差,部分孩子可以发出很多声音,但是不会对话。
不(少)当,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和行为,家长往往会觉得孩子有点“怪怪的”;言语的不当也应该注意,表现为正常语言出现后言语的倒退,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语言。
邹小兵主任表示,这5点中,看、指、应是最重要的,1岁以上的宝宝就应该出现相关反应。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标记,应该尽快前往医院就诊,但是出现这些问题并不代表孩子就一定是自闭症。
帮助孩子走出自闭,家长做这件事最重要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这些“5不”行为或者孩子确诊为自闭症之后,往往非常着急治疗。邹小兵主任告诉家长们,最重要的应该是做这件事——从现在开始,绝不让宝宝一个人独自玩耍。
BSR模式是邹小兵团队坚持并不断完善的自闭症康复训练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社交为核心内容,注重情绪调节、行为能力以及认知、语言、运动和生活自理等内容;以结构化教育和随机化训练为基本框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以家长介入的家庭和自然环境下的训练,同时注意随机化的训练;以行为疗法(ABA)为主要手段、熟练运用奖励、辅助、温和惩罚、消退、渐隐、泛化等行为技术保证社交和其他干预目标的实现。
邹小兵主任表示,这样的干预最好是在家庭背景下,自然情景下进行。在孩子出现“五不”还没有确诊之前,家长也应该进行干预,这种干预非常简单,就是互动,将他对物质世界的过度喜欢,转移一些到人类世界。从被动的接受慢慢变成主动的发出再变成快乐的互动。“当孩子静悄悄的一个人玩的时候,不要觉得孩子真乖真听话,然后趁机去做自己的事情,而要和孩子一起玩。”
邹小兵主任提醒家长们,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不良商家推出了五花八门的疗法——打针、吃药、按摩、神经营养、排毒、高科技、干细胞等等,这些都是错误的。在家庭中进行科学的干预才是正确的方向。
在科学的干预下,邹小兵主任接诊过的不少自闭症孩子已考上了知名大学,将步入社会。“自闭症需要终身照顾这种观念应纠正过来,至少一半的孩子会有好的未来。”邹小兵主任再次强调。备案:粤ICP备2021043698号